找到相关内容646篇,用时4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人间佛教》导论

    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离我、人、众生 、寿者,修一切善法,要在与人众、世界的关系中去正观、修行、磨炼,在生活中去实践。若人能以离人法二我执...杀盗诈骗邪淫等恶人和贪官污吏,以摄法摄化众生。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中,佛陀主张民主制,将“数集会,议论政事”的跋耆国树为良好政治的典型,并将跋耆国的治国法则引为建设僧团的法则。佛陀主张和平、安定,不大...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2150766.html
  • 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雕塑之兴起、发展与演变

    ,以弥勒像为主尊,还有释迦多宝像及坐像、说法像、禅定像、思维像,以及有关佛陀生平事迹如苦修、降魔、成道等内容的“”、“八”,后来又出现了佛的二侍僧弟子迦叶、阿难的塑像等。 我们知道,对弥勒...墙壁及穹顶绘制有佛本生故事、经变图、诸天部众。另外还有供养人像、藻井花饰、山水人物杂画等等,满布于所有窟洞的各个角落,组成为各不相同的“佛国世界”——这是公元世纪到十世纪敦煌人的情感世界。每一尊佛像...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11850913.html
  • 把握佛法的基本内涵——佛法六要点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正是真如本性的特点。也正如六祖在《坛经》里讲:本来无一物。《金刚经》上讲:“无我、无人、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无和无见正是...做命运的奴隶。对于我们修学佛法的人来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了凡训》上的袁了凡先生一生的实践告诉我们:宿命能转变。净空法师的命运转变也启示我们,修善因,得善果。现实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85251854.html
  • 从性空学检讨佛法对世间价值的建立

    师利门疾品>:   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爱见悲”于众生有所取著,若如《金刚经》不著人我,不住色声六尘,行...即使净土教之偏重有,净土诸经亦莫不指示终极归趋毕竟不出依般若空观行自觉觉他之菩萨道。如《阿弥陀经》云:“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无量寿经》云:...

    简宗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90851886.html
  • 黔阳佛教略史(一)

    場。然非獨手而可為之。 既謂選佛之場,所為何事欲會?達摩不向東來,釋迦未曾出世。向上一著,超出有漏之因,頓入無生之旨。心包法界,體合真空。離、越三乘,雖度眾生無生可度;斷翳眼、滅空花,...巫州何氏子。少年出俗。圆具后,行脚江湖。状貌古怪。善绘佛像,得古人体韵。《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二有载。参杨歧方会法嗣石霜守孙得法,为临济宗第十一世,杨歧派第三世,杨歧方会法孙。  宋熙宁年(1041)...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0952488.html
  • 见鬘论——略说见及乘差别

    是彼此分不开的,   变化之因,并不是后来之因使它产生变化的,而是该法生起因中,就有存在变化性质,只要是因缘和合,就是无常。毗婆沙宗所说的无常是粗的无常,生等:生、住、异、灭,生的当下不是无常...感觉它是很真实的存在,如果是真实存在,去寻找应该找的到,以破生(破法执)及一异因(破人我执),破有无自性生的真义,或离一异因去寻找,找不到自性存在的。虽然我们所见到的都有很自主自存在,既然那么清楚...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41752509.html
  • 佛教根本思想辨微--敬覆印顺法师“《我有明珠一颗》读后”

    将那些为普化世俗而纷然传出的菩萨本生故事加以综合整理而产生的理论,且各家的整理互相出入,莫衷一是,五十二阶位说只是较为流行的一种而已。二者较,实应尊重果这个佛陀亲自安立的修证次第。其次,从佛法...电,应作如是观”;以般若的修证统摄一切菩萨行;且对菩萨的定义是:“若菩萨有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而真正离于的,恐怕就不是凡夫了,而是有所证入的修行者才做得到。从这些看来,《...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3553232.html
  • 回应林建德先生之考察现代禅

    空义,不著之后,接著说:“若菩萨有我、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32]大乘经是以教导人们成为体证空义的菩萨为主体,而不是教人只做凡夫菩萨为主体,这是至为明显的事实。印顺法师人间佛教固然...才是佛教修行观的通义[10]。  (三)我说明李元松老师强调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共通性,提出果为菩萨证入次第,这项主张是大胆而有创见的,且能扬弃千百年来大小乘互诋而留下来的成见,呈现佛教修证理论的精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413653233.html
  • 唯识学——转识成智的理论和方法

    把境相比较分类,安立假名,于过去经验、常识来判断现在的处境;更与第七识同根执“我”为实,变本加厉地“计度分别”、无中生有、三心林立,起谬误心量。这个第六识的功能以第七识为核心,形成了“酱缸”。它...莫精于唯识。”  因此,从心智的层次来说,唯识学就是转识成智之学。能成之识有八,所成之智有。这智又可以摄属佛三身;即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也就是法、报、化三身。这里,能成法身的,是显教波罗蜜乘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20753817.html
  • 如来藏说与唯识思想的交涉

    论列了信与佛性的交涉,可被理解为后来者的理论根源。   2. 五藏义   《佛性论》卷三的转依 [13] ,亦和真谛译《摄大乘论释》的转依相相同 [14] 。诚如中村瑞隆指出 [...、至得性佛性”都说成是“引出性佛性”。   [13] 《佛性论》,大正藏31卷,801中,“转依者,胜声闻独觉菩萨三人所依止法故。又有种相,一者为生依,二灭依,三善熟思量果,法界清净”。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012954328.html